名譽博士

 

 

名譽博士楊南郡簡介

楊南郡,1931年生於台南縣龍崎鄉大溪(蕃社溪)。1955年畢業於台大外文系,曾任職於外國駐台機構。退休後,成立南島文化工作室,從事台灣高山地區文化遺址之探勘研究、著述及人類學文獻譯註等。2000~2001任職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主授報導文學。
  以往五十年,在工作之餘,從事台灣高山踏勘,於1976年完成台灣百岳攀登。在登山的同時,也進行地理的探勘與山區人文史蹟的探查,包括清代開山撫番道路如:八通關古道、蘇花古道、崑崙坳古道、關門山古道、浸水營古道、阿郎壹古道的學術探險調查;日治時代理蕃道路如:合歡越嶺道、能高越嶺道、霞喀羅越嶺道、八通關越嶺道、關山越嶺道等,以及原住民族道路、漢人拓墾史跡、古部落遺址、古戰場的踏查,貫徹立足於台灣的全面性研究理念。
  過去二十幾年來,接受各高山型國家公園及農委會林務局委託,先後完成十餘條國家歷史步道的人文史蹟調查研究,並擔任行政院農委會「國家步道系統發展推動委員會」委員。此外,也曾擔任教育部委託編纂的《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編輯委員兼撰述人。
        三十多年以來,指導各大學登山社團,推動「登山與學術同步進行」的風潮。以台灣大學登山社為例,先後完成:大濁水溪流域(中央山脈北段)、白石傳說(中央山脈中段)、丹大札記(中央山脈中南段)、南南山語(中央山脈南段大鬼湖一帶)、玉山山塊等高山地區的地理與人文史蹟的調查,獲得很高的評價。
        近年來,經常應各大專院校及國內與國外學術團體邀請,演講有關台灣高山地區的自然與人文主題,共達百餘場。
重要的學術演講如:
(1)    中央研究院平埔族研討會,講題:「北回歸線以南的古道與族群移動」
(2)    林本源基金會台灣研究研討會,講題:「台灣古道的性質與近況」
(3)    日本遠野博物館伊能嘉矩渡台百年紀念會,講題:「伊能嘉矩的足跡」
(4)    聯合報、中國作家協會環境文學研討會,講題:「台灣大自然的退縮歷程」
(5)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暨研究所,講題:「布農族與布農文化」
(6)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講題:「原住民文化遺址調查經驗」
(7)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講題:「早期日本學者與台灣研究」
(8)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關係研究所,講題:「日治時代人類學調查研究」
(9)    台東史前博物館,講題:「台灣古道探索」
(10)文建會,講題:「玉山的光環與省思」
(11)國立東華大學民族學發展研究所,講題:「從文獻到田野」
(12)教育部南部原住民校長研習會,講題:「認識南台灣族群歷史與文化」
(13)新竹科學園區,講題:「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文學」
(14)日本IML協會於東京京王飯店,講題:「森丑之助-台灣原住民研究」
(15)東海大學與雪霸國家公園合辦〈國際高山生物地理研討會暨鹿野忠雄博士論文發表七十周年紀念〉,擔任主題演講,講題:「縱橫台灣山林的學者鹿野忠雄」
(16)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中日學術論壇專題演講,講題:「在實地調查與譯註《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中,遇見馬淵東一」
(17)國立中興大學與國科會合辦〈2009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國際研討會〉,擔任主題演講,講題:「台灣矮黑人的傳說與調查」
(18)國立台灣圖書館,台灣學系列講座,講題:「台灣學術探險」
  
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有三:
(1)「能高越嶺道 穿越時空之旅」調查研究與撰寫專書(林務局委託)。
(2)台灣人類學最重要的經典著作:移川子之藏教授所著的《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譯文、註解與校對。預計今年(2010年),年底出版,全書約100萬字分三大冊。
(3)日治時代的重要文獻之一「理蕃之友」的譯註與調查研究。(剛開始著手進行,預計3年內完成)
 
古道調查與研究報告
1986《合歡越嶺古道調查報告》(太魯閣國家公園,錐麓古道、立霧溪掘鑿曲流)
1987《清代八通關古道調查報告》(玉山國家公園,竹山~大水窟段)
1988《清代八通關古道調查報告》(玉山國家公園,大水窟~玉里段)
1989《合歡古道西段調查報告》(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山~關原~卡拉寶段)
1990《雪霸國家公園步道系統調查報告》(雪霸國家公園)
2000《清代北路──蘇花古道調查報告》(太魯閣國家公園、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2《霞喀羅國家步道人文史蹟調查與解說》(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3《浸水營古道人文史蹟調查研究報告》(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3《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5《阿里山鄒族古道系統人文史蹟調查報告》(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5《崑崙坳古道記阿郎壹古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林務局委託調查)
2007〈大分事件調查〉(玉山國家公園)
 
著作
1993《與子偕行》-台灣高山踏查紀行(晨星)
1996《尋訪月亮的腳印》-原住民文化訪查(晨星)
1996《台灣百年前的足跡》-日治時代初期學者的台灣踏查(玉山社)
2005《幻の人類學者森丑之助》(風響社,日文)
2007《最後的拉比勇》-布農族抗日史(玉山國家公園)
2010《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林務局,即將出版)
譯著
199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遠流)
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遠流)
1997《台灣踏查日記》──伊能嘉矩(上)、(下)(遠流)
1998《鳥居龍藏──縱橫台灣與東亞的人類學先驅》(晨星)
1999《鹿野忠雄──縱橫台灣山林的博物學者》(晨星)
20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遠流)
2000《山、雲與蕃人──鹿野忠雄的台灣高山紀行》(玉山社)
2002《台灣百年花火──清末日初台灣探險踏查實錄》(玉山社)
2005《台灣百年曙光──台灣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南天)
2010《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即將出版)
 
得獎
1992 時報文學獎 第十五屆報導文學首獎〈斯卡羅遺事〉
1996 時報文學獎 第十九屆年度文學獎《台灣百年前的足跡》
1996 台灣教師協會 年度十二大本土好書獎《台灣百年前的足跡》
1996 聯合報 年度十大好書獎《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探險》
1998 台灣省文獻會 第一屆台灣傑出文獻工作獎
1999 教育部 原住民著作翻譯甲等獎《鹿野忠雄傳》
2000        明日報 年度十大翻譯好書獎《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獎助
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伊能嘉矩的平埔族調查旅行
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鳥居龍藏的台灣探險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調查研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出版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鹿野忠雄的高山探險 調查研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山、雲與蕃人──鹿野忠雄的台灣高山紀行》出版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清代北路(蘇花古道)調查研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日治時代初期學術探險調查研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灣百年花火──清末日初台灣探險踏查實錄》出版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日治時代學術開創時期的調查研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調查研究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大分、塔馬荷 布農抗日雙城記》出版
 
學術成就與各界評價
1.提倡台灣高山區域的文化人類學研究與高山踏勘同步進行。親自帶領大學生、研究生與年輕學者,進行台灣各高山區塊的踏查研究,成果豐碩。
 
2.親身踏勘高山地區古道與古部落、訪談各族耆老,印證自荷治時代、清代到日治時代,所有對於台灣全島探勘與各族群的田野調查記錄,留下當代的探勘記錄與資料,並繪製地圖,有助於解讀資料。
 
3.獨力翻譯塵封數十年的日治時代有關台灣地理與各族群研究的重要文獻,加以註釋解說,讓研究者得以充分運用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為本土研究提供助力,特別是對原住民族的研究,產生重大的影響力。
 
 
學術界的評價
 
1. 對於以人民為主體的鄉土歷史與文化的研究,古道可說是很重要的研究題目,楊南郡先生是這方面研究的前輩,藉由他的努力,使得鄉土歷史文化的研究,成為熱門的學問。
──台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 林衡道教授 1994.10
 
2. 台灣的田野資料,我們擁有一百年前,鳥居龍藏、伊能嘉矩等人所作的田野調查記錄,其難得與重要性,也就不言可喻。這些文獻終於由勘查舊聚落、古道有深厚造詣的楊南郡翻譯成中文,實是一件喜訊。楊先生不只於登高峰的滿足,他注意到通往山地的道路已有很大的變遷,早期地圖所記載的山路何在?許多聚落已遷移,其舊址如何訪查?楊先生旺盛的知識欲,使他走上孤獨的知識探索之旅。新知識的累積,自然形成一門學問。台灣在異文化的錯綜交織下,使田野充滿機鋒,處處都是寶藏。勇敢的踏出第一步,自然可以走出一條路來,楊先生是開路先鋒,勇者的典範,台灣充滿寶藏的最好見證人。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 劉斌雄教 1996.9
 
3. 忽略森丑之助的研究成果,不是森氏個人聲譽上的損失,而是台日學術界共      同的損失。幸而有像楊南郡這樣用功的學者,花費那樣多的心力,去蒐集、整理、研究、翻譯、註解森氏的調查成果,並以他研究森丑之助的心得,寫出了〈學術探險家森丑之助〉這樣深入而完整的論文。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令人感動的論文,這篇論文卻讓我深受感動。我認為楊先生已經具備超越專家的水準,我甚至建議他可以把這篇論文加上引用出處及註解,翻譯成日文,必定造成轟動。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大人類學系 宋文薰名譽教授 1999.11
*〈學術探險家森丑之助〉由日本福岡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宮岡真央子準教授      翻譯,已於2005年由風響社出版,書名為《幻の人類學者森丑之助》,在日本受到好評與注目。2007年1月,日本IML協會特別邀請楊南郡在東京京王飯店舉行一場演講會,講題為:森丑之助-台灣原住民研究。當天日本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人類學者均遠道前來聆聽。
 
4. 可勝任《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的中譯者,必須是對台灣史學有造詣,精通中日文,尚需對日記主人有深切的認識,如此始不至於偏離原意而誤導。楊南郡先生可說是上乘之選,他除了具備上述條件之外,更走遍台灣山陬僻野,是一位著名的山嶽研究家,對日記中所錄地點,翻譯前後皆親踏其地,故能體會出伊能先生的曩昔境遇。中譯本以附有豐富的註解為一大特色,這些註解是譯者經過細心詮釋考證的產物,用意是除了提供學界研究外,冀望亦能讓更多關懷台灣本土歷史、文化的年輕一代,廣泛閱讀、研究、利用。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洪敏麟教授 1996.11
 
5. 伊能嘉矩一生以研究台灣為志,實事求是,留下珍貴記錄。楊南郡追尋伊能走過的舊路,重新訪查,加上譯註訂正,譯成的中文,展現數十年渾厚的功力,凸顯台、日學者心靈的交會,跨越時空,不只回顧原點,更是未來學術傳承和典範的建立。
──國史館前館長 張炎憲教授 1996.11
 
6. 當年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將瑞典漢學家Bernhard Karlgren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由法文翻譯為中文,傳為學術界的佳話,因為中譯文勝過原著,訂正了原著不少錯誤。楊南郡的譯文也一樣勝過原著,主要是譯者為各篇增加不少註解,使讀者更能了解實際情況。在台灣,精通日文的人儘管仍有一些,但要像楊先生那樣走遍舊部落和古道,對內容所述皆瞭如指掌的,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人了。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教授 1995.4
 
7.楊南郡先生多年來蒐求並博覽台灣研究先驅者的龐大著作與論文,研究之餘能以就事論事的態度,指出以往研究的偏差,對學界有很大的貢獻。他研究學問的特色是實證精神,秉持凡事若非親眼看到,絕不輕信的態度。楊南郡是我所尊敬的人物,他的中文譯註本,使得台灣研究者處於比日本研究者更有利的狀況,令我又羨又妒。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語言學主任教授土田 滋 1996.8
 
8. 楊南郡先生對《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譯註工作,已經在日本與台灣引起很大的迴響和期待。七十年來,這本書沒有被適當的譯出,已成為學術研究的「重大障礙」。透過楊先生的翻譯和註解,為日治時代的學術研究與近代學術研究,提供一道完整的橋樑,催生日本近代學者,開始進行聯結兩個年代,作緊密研究的風潮。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 名譽教授 笠原政治 2009.10
 
9.  楊南郡先生應該是鹿野忠雄最忠實的知己,他具有和鹿野忠雄一樣的意志力和生命情調。他不但咀嚼翻譯了鹿野忠雄年輕且熱情奔放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他實地重踏過鹿野先生走過的山路,揣摹當時的景物和路線。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對台灣原住民的尊重愛護,比鹿野忠雄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他對日治時代文獻的翻譯、註釋,未嘗不是一種披荊斬棘的拓荒志業。鹿野先生的身影,在楊先生的字裡行間,卓然挺立,猶如玉山群峰。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孫大川教授 2000.7
 
10.作者楊南郡對事物的敏感,史料的徹底消化,以及嚴密的結構,使古今融為一體,結尾時今昔的對比產生動人的張力。文學性的筆調使讀者嗅到南台灣熾熱的陽光,觸到當地特殊的植物和景觀。不復存在的往事,重新有了體溫,原本生硬的史料,也因生活性的筆觸而流暢生色。〈斯卡羅遺事〉以冷靜的關照濃縮一段足可煽情的歷史,我特別珍惜作者追求知識,以冷靜思考來表達人文關懷的作風。
──時報文學獎評審 雲門舞集 林懷民 1992.10
*此為〈斯卡羅遺事〉榮獲第15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首獎的評審意見
 
11.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這兩大台灣原住民學術研究的重鎮,近五十年來在日治時代文獻的消化工作方面,幾乎是交了白卷。因而,我們更能認清楊南郡先生十幾年來,在文獻工作上的成就和貢獻,他幾乎是在一種獨力作業的情況下,一肩扛起了日治時代重要人類學文獻的傳承與註釋工作。在他身上我不但看到清代樸學大師的踏實、簡單的學術風格,也讓我彷彿親炙了司馬遷上山下海的英雄氣魄。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孫大川教授 2005.3
 
12.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等在日治初期前往台灣進行人類學調查的人物,楊南郡先生已經做了綿密的「實證研究」,將塵封於文獻堆裏的雜誌論文、新聞記事無一遺漏的搜出,也到田野發掘他們當年調查的足跡。對於楊先生的研究熱忱和正確嚴謹的治學態度,我只有一句話:「敬佩萬分!」
──日本福岡大學文化人類學準教授 宮岡真央子 1996.10
13. 楊南郡所寫的森丑之助評傳,令人大為嘆服。在日本學界,能夠讀破如此大量文獻的學者非常罕見。楊先生驅使龐大的文獻資料,加上採用徹底的實證主義,構築本評傳的內容。不僅如此,他的描述充滿臨場感,使消失已久的森丑之助真貌,和當時台灣的氣息同時傳達出來。楊南郡的文字所以能夠展現如此魄力的主要原因,在於他是本世代稀有的田野調查者,他在田野調查上所展示的實力,也如實的表現於文獻的涉獵上。他對於森丑之助所走過的路線,無論地形、植生、原住民部落都了然於胸,所以能夠精準的抓住正確的資料。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員 野林厚志教授 2006.1
 
14. 伊能嘉矩《台灣通信》的中譯本,已超出單純史料所帶來的意義。楊南郡先生秉持前一本鳥居龍藏《探險台灣》的譯註水準,在地名、人名與相關民族誌細節上詳盡的譯註與豐富的附錄資料,交互參照百年來的時空變遷歷程,聚焦於一本書的脈絡之中,提高本書給予讀者的閱讀價值。
──國立台灣博物館典藏組組長 李子寧教授 1996. 12
 
15. 真劍學者」的田野真相探求,是我閱讀楊南郡《台灣百年前的足跡》的深切感想。他確確實實的帶領年輕學子到田野工作,而不是躲在書房裡做作業。《台灣百年前的足跡》採取獨特的報導文學筆法,在歷史的縱座標和地理的橫座標間交錯進行、相互融合,值得「用心」閱讀,感受那歷史意義。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前董事長 李魁賢教授 1997.1
 
16.鳥居龍藏《探險台灣》中文譯註的問世,是原住民文史研究者引頸企盼已久的盛事。楊南郡先生以本身豐富的登山經驗,把百年前鳥居龍藏所踏查過的路徑,地毯式的重新踏查過,使讀者有身歷其境的感受,這是讀日文原作品所無法感受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全書共有345個註解,這是工程艱鉅的現地與文書的考證工作,相信這是譯註者花費比翻譯本文更多的時間和心力的部分,也是除了楊南郡先生以外,無人能做到的地方。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陳文玲 1996.11
 
17. 從台灣歷史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森丑之助、鹿野忠雄之令人動容,是他們對知識的執著、對台灣山地與原住民熱烈的愛戀,所保持住的清醒、自覺與純粹。而藉由譯註工作,將百年前兩個山野精靈從日文世界釋放出來的人,是登山界的傳奇人物楊南郡。縱橫台灣山嶽,深諳英、日文,又與原住民多有接觸,楊南郡可說是最有條件詮釋這些作品的人。不僅如此,譯者的身影,還藉著導論、註解,幾乎與原著者疊合,楊南郡與森丑之助、鹿野忠雄,好似跨越時空,交互共鳴的樂曲,旋舞著探險英雄孤獨的身姿。
──中央研究院 台史所副所長 詹素娟 2000. 4
 
18.  楊先生的大作《最後的拉比勇-布農族抗日史篇》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現在正交由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文化人類學系石垣 直教授翻譯中,希望明年能在日本出版此書,讓日本人能夠理解殖民時代發生過的,與霧社事件同樣令人震撼的台灣原住民族抗日事件。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 名譽教授 笠原政治 2009.4
 
19.繼原本已出版的《與子偕行》簡體字版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準備將楊南郡所有著作和譯註的日本文獻,改為簡體字版出版,藉此希望讓中國的研究者,能夠更了解台灣早期的學術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任研究員 葉舒憲教授 2009.12
媒體的報導
1.  楊南郡先生在遠野博物館舉辦的「伊能嘉矩渡台百年紀念會」發表〈伊能嘉矩的足跡〉演說,內容充實而動人,引起東北地方人士的注意與欣賞。其演說照片和內容,已大幅刊載在當地的岩手日報。
──NHK仙台放送局製作,記者田原 靖 1996. 2
 
2. 楊南郡個人2小時的演說與人物特寫專輯:縱橫台灣山林的勇者。
──公共電視台 公視演講廳 2002. 2
 
3. 照亮黑夜的人類學者專題報導
 (連載9天),記者專程來台訪問楊南郡,報導他的研究調查與日常工作情景,以及生活與健康狀況。「百年前台灣在學問上猶如暗夜,由於志  士型的學者的努力,好像點燃花火,照亮了台灣的夜空。」楊南郡先生努力介紹那些百年來點燃花火者的真實身影。
──日本產經新聞社 記者豬谷千香 2005.11
 
4. 爬到高山,把台灣看得更清楚──台灣山地研究第一人:楊南郡
長年以來,他對百年來在台灣從事探險型調查的學者,加以介紹他們學術上的「業績」和其現身於台灣調查工作的過程。楊先生的工作,確實很了不起。
──日本亞洲國際通訊社 特派員柳本通彥 1996.5
 
5.  填補歷史空白的人──古道專家 楊南郡
民國75年,他完成光復後台灣首度對日治時代開拓的「合歡越嶺古道」的調查,接下來,是令他聲名大噪的「清代八通關古道」的調查。他找出一個個清代營盤遺址,撿拾了大量清代的陶瓷殘片,並清理出一段段的石階步道,八通關古道也因此被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
──光華雜誌第十九卷第三期 記者張靜茹 1994.3
 
6. 人類文明的探索者──台灣現代的探險家 楊南郡
登山界著名的百岳健將楊南郡先生,以狂熱執著的尋根精神,投入山地古道、人文歷史的研究,如今已成為著名的民間人類學者。台灣先民的文化脈絡與遷移、抗日血淚史料,也在楊南郡跋山涉水、鍥而不捨的踏查下重見天日。不但填補了許多空白的山地歷史,更使民眾重新認識自己的鄉土,自己的根。
──精湛雜誌第20期 記者阮本美 1993.10
 
7. 新台灣人的驕傲 楊南郡登上山頂,踏著先民的足跡歸來
如今,他65歲,縱橫山林三十年,探險的腳步不曾稍歇,占據台灣四分之三    面積的山岳,不停的召喚他,像個偵探,他拿著古地圖、古文獻,攀岩涉水,回到歷史現場,尋解一道道歷史謎題,隨著他尋訪原住民,探勘古道的步伐,掩埋了百年的歷史文化遺跡也一一重現。
──新觀念雜誌95期 記者許碧純 1996. 9
8.  山林傳奇人物 在歷史時空中追尋百年前足跡的古道先驅 楊南郡
善用良好的體力、豐富的山林知識和地圖判讀能力,楊老師正緊鑼密鼓的進行寫作一套三本名為「百年花火」的譯著,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書中所涵蓋的時空,從1873年牡丹社事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藉由原典的譯註,重現百年來台灣風貌,在歷史縱深的考掘中,添增更真實的一筆。
──台灣山岳雜誌第37期 記者孫家琦 2001.8
 
9.  台灣文獻獎 傑出人士出爐 楊南郡獲獎
台灣省文獻會舉辦的第一屆「傑出台灣文獻獎」得獎名單出爐。得獎人為曹永和、盛清沂、楊南郡等六人。
楊南郡長期投入台灣高山地區文化遺址的研究和探勘,主張活用文獻,全面調查台灣山地,提倡登山與學術同步進行的理念。並大量譯註日治時代重要文獻,讓國內研究者得以運用這一大批珍貴的史料。
──聯合報 記者曹銘宗 1999.5. 19
 
10.  台灣研究的偉大實感 日台學者高評價 先驅者業績再認識
遠野出身的伊能嘉矩學問研討會,在遠野市立博物館舉行,來自台灣的台灣大學教授曹永和、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張炎憲、東海大學教授洪敏麟,與台灣山地研究家楊南郡等四人,特別被邀出席演講。
其中,楊南郡氏多年鑽研伊能嘉矩學問,發表:「偉大的足跡」,跟隨伊能嘉矩的腳步再踏查,使伊能氏的身影歷歷浮現在家鄉人士的眼前,演說內容令人動容。楊南郡氏日前在台灣聯合報以「台灣研究的先驅」報導伊能嘉矩氏的研究業績,連載長達10天,獲得很大的注目。
──日本岩手日報 1995.8.28
 
11.  新聞特集 功績再評價 台灣掀起伊能研究熱潮
今年八月間,在遠野市立博物館舉辦的「伊能嘉矩與台灣研究」,在台灣也掀起熱潮,當時出席的楊南郡氏,有關伊能嘉矩的報導,以及本次研討會現場展出與演說的照片,都在台灣聯合報全版刊登,並作大幅報導。楊南郡氏同時來信告知,明年秋天,台灣大學將舉辦「伊能嘉矩與台灣研究特展」,遠野當地人士,對於台灣學術界重視伊能的研究,皆感到驚喜。
──日本釜石新報 1995.10. 29
 
12.      楊南郡 一位登山者的腳底旅程和心路歷程(自立晚報 1995.8.15涂建豐報導)
13.      楊南郡 登山學術化的開路人(中國時報 1992.1.26 曾麗容報導)
14.      楊南郡 千山古道他獨行 (聯合報 1993.8.30 薛偉報導)
15.      崑崙坳古道重現 楊南郡為台灣留史證(中國時報 1994.1.11 李奕興報導)
16.      勁爆人物楊南郡 縱橫山林刻劃台灣地圖(勁報 2000.8.1 楊雅穎報導)
17.      楊南郡勘查八通關古道新發現(民生報、世界日報 1987.2.6 邱文通報導)
18.      楊南郡發掘 百年浸水營古道重見天日(中國時報 1993.8.16 呂紹煒報導)
19.      楊南郡再發現森丑之助 還原其對台灣貢獻(中國時報 2000.3.6 陳文芬報導)

 

 

Copyright © 2023【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版權所有